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主办
看直播
读报纸
听广播
客户端
抖音
微博
站内搜索
最新新闻
央媒聚焦阿拉善丨沙海“特”产大冒险,解锁农牧发展新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21
来源:央广网
编辑:王禹
编审:常涛
审核:张子谅

央广网阿拉善7月18日消息(记者刘一晨)今年以来,内蒙古阿拉善盟立足资源优势,持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深耕特色产业,全力推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当下,全盟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走进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乌兰恩格嘎查的马铃薯种植地,成片的马铃薯植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种植地负责人罗姚起介绍,种植户科学选种、精细播种,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从整地施肥到田间管理都一丝不苟。同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作物生长精准供给养分,为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马铃薯种植地(央广网发侍新元摄)

“我们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发展,马铃薯按每吨市场保底价回收,销售渠道畅通。”罗姚起笑着说,下一步计划建设生产基地、注册商标,扩大种植规模,拓展深加工业务,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推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调整结构”模式,引导合作社多元种植,通过引良种、推技术提升产量品质,走科学化、订单化、特色化产业之路。示范区农牧林水局副局长王学飞表示,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种植户探索产业转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肉苁蓉是阿拉善盟的特色沙生植物,经济价值高。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召素陶勒盖嘎查是全盟最早的苁蓉人工种植实验基地。近年来,在政策与市场推动下,当地5万多亩梭梭生长繁茂,众多牧户加入人工嫁接肉苁蓉行列。通过技术改良,苁蓉品质不断提升,每户年均收益达3万多元。

葵花种植地(央广网发伟力思摄)

在嘎查梭梭种植大户周慧的种植基地,他正忙着采集苁蓉种子。二十年前,周慧靠放牧为生,收入不稳定。如今,他种植的1万余亩梭梭林中,近一半嫁接了肉苁蓉。“以前收入不稳定,现在种苁蓉每年能赚十几万,日子越过越殷实,沙地也变绿了,生态变好了。”周慧笑着说。

沙海生金,驼铃富民。在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苏布日格嘎查,牧民黄培智正在驼圈里忙碌。作为养驼大户,他抓住骆驼产业发展机遇,2018年创办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驯化挤奶母驼。如今,他的挤奶骆驼从十几峰增加到120峰,收入翻了好几倍,每年纯收入达140万元左右。

近年来,阿拉善右旗从标准化建设、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发力,推动养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研发一体化,形成驼奶、驼绒、驼肉及文旅融合的多元产业链。目前,全旗已建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园1处、科研院所1处,培育多家龙头企业。阿拉善右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李铁军表示,将挖掘骆驼产业优势,巩固“中国驼奶之乡”品牌成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骆驼基地(央广网发潘蓓摄)

上半年,阿拉善盟农牧业经济稳中有进,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特色产业预计实现农业产值1.62亿元,同比增长11.7%;牲畜存栏量达137.4万头(只),牧业产值预计达10.05亿元,同比增长3.9%。

阿拉善盟农牧局副局长康建军表示,今后将加大农牧业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聚焦品牌建设,提升农牧产品附加值,推动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